
和而不同作文(汇编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和而不同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和而不同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名师真题解析
一、规范审题思路
1.辨明题型。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试题,这种题型要求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紧紧围绕这则材料所规定的范围,否则就会跑题。因此,读懂材料是写作的基础。
2.读懂材料。对于本材料,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解读:
(1)丝瓜与肉豆: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2)小孩行为:想分辨两者的不同,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
(3)父亲言行:否定孩子的做法,不需要分辨,只要到时候摘来吃就可以了。
3.综合分析。试题材料先由乡间谚语引出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很难分辨的自然现象,然后写小孩和父亲对这一客观现象的不同认识和做法。我们可以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拓展思维,可以从试题中的丝瓜与肉豆,或小孩,或父亲任意一方面,挖掘出材料所隐含的启示意义和教育内涵,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立意角度。
二、锁定立意角度
1.联想法。
由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很难分辨的现象联想到人类社会复杂的关系来立意:人们总是在相互矛盾的过程中前进,最终实现了各自的人生的价值。
2.使用人物转化法和辩证思维法。
(1)可以从父亲的角度立意:①放眼目标,注重结果。②尊重规律,分清主次。③盲目否定,思想保守。④学会等待,拥有耐心。
(2)可以从小孩的角度立意:①勇于探索,精神可嘉。②善于观察,勇于实践。③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三、精心构思选材
1.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最好是自身经历的,感触深刻的素材写作;而且,所写内容越近越好,时间跨度越小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写得更加具体、细腻、真切、感人。但是一定切忌流水账,可以使用倒叙、插叙、伏笔、照应等手法,还可以考虑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2.如果写议论文,要注意论点鲜明。在论证部分,要充分打开选材思路:古今中外、正反两面、理论事实,社会自然……要综合使用引证、例证、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
突围角度一 心守瓜豆,何须辨藤须
和而不同作文2“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也是传统文化对于君子之道的诠释。它教导我们一方面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特。在文化问题上不也是如此吗?四川大学生发起“拒绝圣诞节”活动,这种粗暴的盲目排外的做法,不仅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反而是违背了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与精神。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确实出现了问题,端午,重阳越来越无人问津,圣诞节,情人节却越来越热火朝天。这绝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真切的现状。所以许多人要求禁止“洋节”看起来似乎并非没有道理。
但仔细推敲便发现,这种要求实际上是出于一种“非此即彼”的粗暴逻辑。难道中国人不过圣诞节了,传统节日就会重受青睐吗?这种逻辑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多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节日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对其内涵的了解,对节日自然会莫名奇妙乃至生发淡漠。也许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爱国壮举,但又有多少人能领会他当时的泪水与绝望,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也许我们的蒙学读本会告诉我们,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精神,自然也会对他缺乏足够的敬意,自然就会对端午节缺乏足够的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说,“洋节”更缺少在中国生长的土壤。许多人热衷于过圣诞节,但真正让他说说节日的内涵,恐怕是“一问三不知”。中国的圣诞节,感恩节,是生长在市场炒作的土壤上的,换句话说,中国人过的并不是圣诞,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购物节”。单凭市场炒作而红火的节日,早已失去了节日其本身的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庆幸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没有给急功近利的市场环境玷污,仍是一份文化的净土。我们还可以在春节守岁,在元宵吃汤圆,在端午赛龙舟,在重阳遍插茱萸,在中秋共赏月圆,而不是和圣诞节一样,去商场购物。到这一步,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才真正是传统文化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因为我们有深厚的文化独立的传统,所以我们并无需畏惧“洋节”的入侵。我们也并没有必要去禁止文明的交流。这种闭关自守做法,本身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的体现。既然我们足够优秀,又何必担心被同化?弘扬传统文化,途径不是靠排挤外来文化,而是培厚社会文化土层,让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觉追求,才不惧外来文化。拒绝“洋节”,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真正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关注。
在如今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化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去逆潮流而行,我们只能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中合理的精神,与其和谐共处,这应当是我们对“和而不同”传统智慧的继承与践行。
和而不同作文3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题记
初识你,我不过束发的年纪。不同于江南的青山隐隐,碧水迢迢,梧桐更兼细雨;也不同于梦境中的红砖碧瓦,飞檐回廊,深门阔院飘雪。
首先闯入记忆的是每逢周日便和母亲一起去探寻北京城古老的印记,去到那一个个美丽的乡村。那南苑附近的“七十二泉长不竭,御沟春暖自涓涓”;那门朝东南,占“巽”位,赋予“紫气东来”之意的四合院;那“一池三山”的园林建筑群,都是如此的让我着迷。流转于这些美景之间的,是“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的驴打滚的糯粘;是苏轼笔下“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写出的焦圈的香甜;是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的叫卖,好像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无论是那美丽的乡村还是那可口的传统美食,都是彼时,我对北京城独特的记忆。北京城,你似如一位谦谦君子,布鞋青衫, ……此处隐藏8719个字……效仿的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心态,更应被我们所学习。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和而不同都应成为立身处世之准,和谐稳定之基。
和而不同,除了是儒家所推崇的核心思想,时至今日也是其不可代替的普世价值。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能更加便捷地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群体,并且与之融洽和谐地相处。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干扰。这样,我们往往会湮没于大流之中,缺乏自己的认识与看法。所以,和而不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享受和的快乐与融洽之时,也应坚持自己独立思考,有个人的见解。
和而不同应成为个人处事之准。陈寅恪曾大力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在人际交往本身已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问题这种环境中,和而不同的推广显得愈发艰难。但回溯历史,那些名仕隐者们或许能给我们以启迪。蔺相如与廉颇之和,相辅相成,才有了赵国的强大。嵇康不与士大夫同流,卓尔不群,才有流传千古的慷慨悲歌。诚然,和而不同在为人处事上,给我们带来了宽容的胸襟与摆脱大流的动力。想信以和而不同为准绳,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以汲取百家之长,汇个人之见。
然而,与此相悖的是同而不和。“同”只是表面上的平静,其本质却是不和的争端。如《论语》所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往往烦于思考,只想寻求快捷的道路去得到名利。此时,追随着众人的想法无疑是最保险的做法。随大流也罢,可小人多为图名求利,此则要求他们用尽手段,最终造成了不和的局面。于现实来看,这种谋私利,烦思索的态度只能将社会变得单一。因为一群只知应势附合没有独立思想的民众是愚笨的,一个不懂得运用理性批判分析的社会是可怕的。
因此,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构建多元和谐的社会。通过“和”,我们构建起社会的构架。近年兴起的微公益等活动,使“和”似乎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可倘若人人都发出同样的声音,社会就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和而不同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和谐,又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才能使社会趋于多元化。显然,和而不同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进步腾飞的基石。
和而不同是包容,是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而不同是卓越,是遗世独立的风采;和而不同是多元,是求同存异的更迭。于个人,它是处事之准绳;于社会、国家,它是稳定的基础。而这些,正是和与同两者在和而不同时独有的光彩!
和而不同作文14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一个西方寓言对此作了阐释。“一群身上长刺的豪猪聚在一起过冬,离得太远会失去温暖。挨的太近彼此的刺又会扎着对方,只有在不相互伤害的前提下互相趋近,才既能保持群体的温度,又避免相互相刺伤。”而这个合适的距离,其实说的正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意味着平心静气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接纳对方的观点。“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大哲卢梭如是说。由于各种原因,朋友间难免会出现争论。这时就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也就是说,要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观点告诉朋友,朋友不听也就算了,不要再说,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朋友数,斯疏矣。”朋友之间一味强求一致,“同而不和”,只能招致侮辱。
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异,精诚合作。也许会有人说:“道不同,不相与谋”,人们的出发点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怎么可能有合作的基础呢?但是,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和而不同,精诚合作的典型:他们一个是自学成才的“泥腿子”,一个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个以三民主义为原则;一个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一个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努力。但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两位英雄各率领部队密切合作,共同打击进犯的日寇,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亡的凯歌。即便在内战期间,两人虽各为其主,都不幸被对方打伤,却依然彼此惦念。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同样为改变中国现状而奋斗的共同信念,使两人结下了跨越阶级的革命友谊。
和而不同意味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万物的气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吕不韦博览群书,汲取百家之长作《吕氏春秋》,终为后人称赞;董仲舒儒、道、墨三家之精华,终成一代硕儒。一个人只有和而不同,广泛地接受各种观点,并吸取其合理内核,才能达到人生中至高的层次。一个社会若是一味求同,则一定会损害多元文化的发展。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使中国思想万马齐喑;新文化运动中的盲目西化和全盘否定儒家思想的倾向,都对和谐文化的共生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所以,时至今日,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大到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于现代人依然有着清晰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建立一个和谐多元的世界,和谐多元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和而不同作文15最近,国际著名品牌杜嘉班纳的一则视频广告引来热议,而随后其设计师在网络上的言论更是被曝出有多处辱华言辞。一时间。网络上就“辱华”问题闹得沸沸扬扬。
类似的事件已经不止一起,“奔驰海报辱华”,“瑞典电视台辱华”等情况屡见不鲜。可是俗话说,“不遭人妒是庸才”。的确,古代的能臣贤相,从一介不入流的小官做起,直到万人之上的朝中大臣,所收到的弹章都要有等身高,如果受到的谈何少了,那才是怪事。同样,外界针对中国越是闹得沸沸扬扬、甚嚣尘上,就越是表明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优秀,同时也表明着我们中国的国力已经到了不可轻视的地步。试想,一个正常的人会对靠近的老虎感到威胁与恐惧,对它使用手段恐吓迫使其后退,可这个人会对从面前经过的蚂蚁做出什么反应吗?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中华文化的优秀与否,历史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被杜嘉班纳的视频广告所歧视的筷子,就是中华文化中的灿烂结晶之一。任何一种食物经过几千年的沙汰淘洗还依然能够保存下来,不论好坏,总会有其存在的道理。更何况,筷子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饮食方面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杜嘉班纳的做法却令人怀疑它是否符合国际品牌的名声。在没有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做出充分了解时,就随意制作出了这样一部充满了讽刺歧视意味的短片。而后续杜嘉班纳对该事件的应对措施更是看不出一个大品牌该有的气度。
在中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日益散发着光与热时,有些人便会坐不住了,急于寻找出它的错误来批判它、讽刺它,试图从一块白璧上寻找细微的瑕疵,以此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殊不知,在这自负托大的外表下,他们对中国表现出的实力的忌惮,与他们色厉内荏的形象已经暴露的一览无余。
但不得不说,国人对待此事的做法,虽说是很振奋人心,甚至还有恶意的谩骂。但是,在这激进的外表下,又何尝不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不够自信呢?歧视,如果对自身文化有足够信心,又何必对这些无谓的中伤做出过激反应呢?正如刘禹锡所说,“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孰好孰坏,交予时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时间自会回答一切。
在国际交往中,不可重蹈清政府的悲剧进行闭关锁国;也不可数典忘祖,盲目亲附,“君子和而不同”。要达成“淡若水”的“君子之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